出于對患者身體的保護,腫瘤介入科追求小創(chuàng)傷的“微創(chuàng)”技術。外科原來“開膛破肚”的開放性重創(chuàng)手術,現(xiàn)今逐漸轉為以腹腔鏡、胸腔鏡等腔鏡為基礎的微創(chuàng)外科手術。這種技術,只需要在患者身體上“鉆”幾個直徑幾厘米的洞,伸進幾根“管子”,就可以獲得和開放性手術幾乎一樣的治療效果。
傳統(tǒng)外科腔鏡是在伸進體內的“管子”頭端裝個攝像頭,讓醫(yī)生可以看到身體里面的情況。腫瘤介入科則依靠先進的影像技術,比如B超、CT或MRI,看著這些技術生成的影像,沿著身體本來就有的管道(比如血管、膽道、氣管、食管等),使用很細小的技術裝備進入體內,最大程度的減少了對身體原有結構的破壞,然后完成診斷和治療操作。新一代的介入技術,還可以從皮膚用細長針或管精確穿刺到指定部位進行操作。不但創(chuàng)傷小、可以反復治療,還可以看到實心臟器里面。因此在治療這些臟器里面的問題的時候,比如肝癌、肺癌等,介入科有著先天的優(yōu)勢。而且很多外科無法治療的患者,介入科都可以嘗試,在很多方面都獲得了喜人的療效。